党课: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党课: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
延安精神的形成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当时,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国难当头时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得不屈服于国内外的压力,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于是,相对放松了对延安地区的围剿,以至形成了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国统区经济凋敝,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四大家族控制经济命脉,大发国难财,加之,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陷入的财政经济困难境地。抗战时期,在全国上下一片混乱,重庆等地出现无政府状态,国民党压制民主,打击进步力量,相比之下,唯独延安成为了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的形成来源于原生形态,在此其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35年10月党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是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阶段。我们党在这一阶段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和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主要内容的白求恩精神。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政治路线,进一步确认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袖地位。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及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用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延安精神初步形成的又一重要标志。
2、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前后,是延安精神正式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精神。同时,在军民大生产运动中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而整风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形成的主要标志。当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1941一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极端困难时期,日寇对陕甘宁边区进行
上面展示775字,本文共 3840 字,单篇购买查看全文,限时99元开通永久钻石会员,终身无限制查看所有文章更划算,详情登陆后点击查看》》
如内容侵犯请联系微信yemao2108删除!
加入本站会员
开启尊贵特权之体验
本站资源支持会员查看下载专享,普通注册会员只能原价购买资源或者限制查看次数,付费会员所有资源可无限查看下载。
易行写作素材网 » 党课: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